郑志荣:从“走资派”到企业家
创业历程 2016-01-22 10:21
关注度:
上个世纪70年代,他曾在乡镇企业从事翻铜工作被打入“走资派”。80年代,他义无反顾投身国内市场几近空白的石墨密封环行业,一举成功。90年代,他带领他的团队忘我研制国际上属于领先技术的碳化硅密封环,其中反应烧结的大直径密封环投放市场后,引起了全国科技界的充分关注。1995年《人民日报》为此专门发表文章,称这是我国材料工业的一大革命。2005年,他承担了“陶瓷密封材料在航天航空中的应用研究”的课题项目。
他就是浙江东新密封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志荣。几年来,由于大直径密封环的研制成功,给"东新密封"和郑志荣本人带来很多的荣誉。产品先后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和国家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企业被评为省高新技术企业。郑志荣本人还被推选为全国乡镇企业家、乐清市政协委员和全国流体密封行业协会委员中8位成套企业负责人之一。
从办小企业到承担863项目,郑志荣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创业道路?
从翻铜的“走资派”到密封环的研制者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乡镇企业办办停停,处于衰落状态。创办乡镇企业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束缚。
年仅17岁的郑志荣从学校走上社会后,眼看着家庭生活艰难,自己又无法进入乡镇企业工作,便开始跟人学翻铜。每天对着火红的炉子和温热的砂石,他却并没有觉得怎么苦,因为偷偷摸摸地翻铜,与在生产队出工相比,收入多了十几倍,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翻铜在当时是禁止的,从事翻铜的郑志荣被当地打办扣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帽子后,抓去关了两个月。
人的一生,大都有几个重大的转折点。在郑志荣的生命历程中,自然也有令人难以忘怀的转折。那是1980年前后,郑志荣在南京跑供销时认识了一位哈尔滨工程师,两个人谈得很投机。陈工程师了解到郑志荣推销低压电器很辛苦时,便建议他做电碳产品。
此时郑志荣不知电碳产品为何物,如何开发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便将自己的顾虑如实地告诉了陈工。陈工则表示愿意帮忙。
后来,郑志荣并没有马上做电碳产品,而是和几位朋友承包了上海闸北电器厂,生意做得相当不错。然而由于当时温州电气产品的质量不过硬,郑志荣总有一种走钢丝绳的感觉。为此,他开始关心起电碳产品来。通过调研,浙江省还没有一家类似企业,而江苏也仅一家,市场潜力很大。1986年,他回乡创办了密封电碳厂。在哈尔滨陈工程师的牵线下,郑志荣和股东、几位工程师一起开始研制石墨密封环。配方和烧结温度则由郑志荣自己掌握。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不分白天黑夜守在实验室,自己进行配制,自己进行操作。而新产品送到合肥通用研究所检测,质量仍达不到机械部的标准。继续研制配方、阅读专业书籍、请教专家,郑志荣忙得经常连饭都吃不上。通过多年的努力,产品终于检测成功。系列石墨密封环的研制成功并通过测试,为“东新”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订货者络绎不绝。国内的许多大科研单位和“一汽大众”等单位都成了企业的客户。
摆在门口的密封环
继1989年研制成功热压石墨密封环后,郑志荣在使产品系列化的同时,又于1992年年初投入研制反应烧结密封环,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研制成功。1992年下半年,全国密封行业成员会议在风光旖旎的福建厦门市召开,他将刚刚研制成功的碳化硅密封环直接摆在会议室门口。
会议即将举行时,上海某船舶研究所的高工看到了门口直径为250毫米的大直径密封环,心中惊讶不已。因为,在受国外控制的情况下,国内已整整研制3年但仍没有进展。但那高工却不露声色,只是一般性地询问起来,郑志荣则不紧不慢地回答高工的提问。正在这时,主办单位的一位同志看到会议室门口摆着密封环,便责备起郑志荣来:“是谁批准你摆在门口的?”“我是来开会的,对不起,对不起”,说着,郑志荣将产品收了起来。
开完会后,郑志荣回到了房间。想不到才一会便响起了敲门声。开门一看,原来是和他在会议室门口对话的那位工程师带着几位专家来了。他们和郑志荣交谈了起来,并决定马上赴温州考察“东新”密封公司。期间,专家们和郑志荣的对话,主要集中在企业性质、设备、研制经费、直径530毫米的大直径碳化硅密封环研制等几个方面,郑志荣一一作了回答。
“这个研制项目,投入的研制经费肯定会比较大,而我们又无法提供研制经费给你们民营企业,如果不成功的话,你们怎么办?”
“我们相信会成功,万一失败了,算是我们交了一笔学费。”郑志荣回答。
“好,你们有勇气,有魄力,我们相信你们!”专家们最后一锤定音。
“我国材料工业的一大革命”
研制任务终于揽了下来。对于郑志荣和合作伙伴来说,揽下这个项目,实际上不仅仅是提高自己公司的科技实力,而主要是为国争光,摆脱我国受制于发达国家的局面。因为在国际上,直径为250毫米的碳化硅密封环已很少见,研制直径为530毫米的碳化硅密封环无异是向世界科技顶峰攀登。
半年多的时间,郑志荣等投入了十分紧张的研制工作之中,购原材料、刻制模具、热处理等等,郑志荣忙得团团转。在车间里,在车上,他经常是喝点水吃点面包和饼干就权当充饥了。一段时间下来,郑志荣的脸变黑了变瘦了,以至朋友在路上碰到郑志荣都感到惊讶。又是半年多夜以继日的拼搏,郑志荣在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下,终于研制成功了直径为530毫米的碳化硅密封环。消息传到上海,传到北京,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欢呼雀跃。一段时间,贺信贺电像雪片似地飞向“东新”公司,飞到郑志荣的手里。《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同时向世界宣布:530毫米反应烧结大直径碳化硅密封环在我国研制成功,是我国工程陶瓷材料工业的一大革命。
郑志荣成功了,然而却显得很平静,他开始了新的思考,一系列的成就接踵而至。郑志荣决定开发无压烧结碳化硅密封环项目,并先后列入温州市科技发展计划和省新产品试制计划、省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最终又获得成功。2005年4月,在郑志荣的带领下,公司还研制成功一种新型军工防腐材料。2005年11月,浙江东新密封公司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与浙江大学签下了863计划成果转让协议,承担了“陶瓷密封材料在航天航空中的应用研究”的课题项目。
创业者说>>
张向宁:中国的创业条件不错
见到张向宁,是在一次论坛活动上。11年前,大学尚未毕业,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就创立了一个互联网公司——中国万网,当时他22岁。凭着实干,慢慢地公司做大了,有了一定的规模,在没有任何海外背景的前提下,美国的IDG即国际数据集团参股25%。国外投资的介入更是让人羡慕他的少年得志。
2000年,事业有成的张向宁又选择了再次创业:创办了天下互联网,任董事长与CEO。
“重新创业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因为一个成功并不意味着你就能够做成第二个成功。但是我这个人性格就是这样,我如果说有更大的目标的话,我一定要去追求。”虽然当时互联网处于寒冬时期,但是正是他这样执着的精神才迎来了如今事业的春天。
“我觉得中国现在正是创业的大好时机,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与国外相比,机会更多,市场也大。在中国,企业家要学会能够利用资本市场,来为自己的企业服务。” 张向宁对记者说:“不过,法制法规的不健全也确实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还需要完善。”
他就是浙江东新密封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志荣。几年来,由于大直径密封环的研制成功,给"东新密封"和郑志荣本人带来很多的荣誉。产品先后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和国家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企业被评为省高新技术企业。郑志荣本人还被推选为全国乡镇企业家、乐清市政协委员和全国流体密封行业协会委员中8位成套企业负责人之一。
从办小企业到承担863项目,郑志荣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创业道路?
从翻铜的“走资派”到密封环的研制者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乡镇企业办办停停,处于衰落状态。创办乡镇企业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束缚。
年仅17岁的郑志荣从学校走上社会后,眼看着家庭生活艰难,自己又无法进入乡镇企业工作,便开始跟人学翻铜。每天对着火红的炉子和温热的砂石,他却并没有觉得怎么苦,因为偷偷摸摸地翻铜,与在生产队出工相比,收入多了十几倍,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翻铜在当时是禁止的,从事翻铜的郑志荣被当地打办扣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帽子后,抓去关了两个月。
人的一生,大都有几个重大的转折点。在郑志荣的生命历程中,自然也有令人难以忘怀的转折。那是1980年前后,郑志荣在南京跑供销时认识了一位哈尔滨工程师,两个人谈得很投机。陈工程师了解到郑志荣推销低压电器很辛苦时,便建议他做电碳产品。
此时郑志荣不知电碳产品为何物,如何开发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便将自己的顾虑如实地告诉了陈工。陈工则表示愿意帮忙。
后来,郑志荣并没有马上做电碳产品,而是和几位朋友承包了上海闸北电器厂,生意做得相当不错。然而由于当时温州电气产品的质量不过硬,郑志荣总有一种走钢丝绳的感觉。为此,他开始关心起电碳产品来。通过调研,浙江省还没有一家类似企业,而江苏也仅一家,市场潜力很大。1986年,他回乡创办了密封电碳厂。在哈尔滨陈工程师的牵线下,郑志荣和股东、几位工程师一起开始研制石墨密封环。配方和烧结温度则由郑志荣自己掌握。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不分白天黑夜守在实验室,自己进行配制,自己进行操作。而新产品送到合肥通用研究所检测,质量仍达不到机械部的标准。继续研制配方、阅读专业书籍、请教专家,郑志荣忙得经常连饭都吃不上。通过多年的努力,产品终于检测成功。系列石墨密封环的研制成功并通过测试,为“东新”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订货者络绎不绝。国内的许多大科研单位和“一汽大众”等单位都成了企业的客户。
摆在门口的密封环
继1989年研制成功热压石墨密封环后,郑志荣在使产品系列化的同时,又于1992年年初投入研制反应烧结密封环,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研制成功。1992年下半年,全国密封行业成员会议在风光旖旎的福建厦门市召开,他将刚刚研制成功的碳化硅密封环直接摆在会议室门口。
会议即将举行时,上海某船舶研究所的高工看到了门口直径为250毫米的大直径密封环,心中惊讶不已。因为,在受国外控制的情况下,国内已整整研制3年但仍没有进展。但那高工却不露声色,只是一般性地询问起来,郑志荣则不紧不慢地回答高工的提问。正在这时,主办单位的一位同志看到会议室门口摆着密封环,便责备起郑志荣来:“是谁批准你摆在门口的?”“我是来开会的,对不起,对不起”,说着,郑志荣将产品收了起来。
开完会后,郑志荣回到了房间。想不到才一会便响起了敲门声。开门一看,原来是和他在会议室门口对话的那位工程师带着几位专家来了。他们和郑志荣交谈了起来,并决定马上赴温州考察“东新”密封公司。期间,专家们和郑志荣的对话,主要集中在企业性质、设备、研制经费、直径530毫米的大直径碳化硅密封环研制等几个方面,郑志荣一一作了回答。
“这个研制项目,投入的研制经费肯定会比较大,而我们又无法提供研制经费给你们民营企业,如果不成功的话,你们怎么办?”
“我们相信会成功,万一失败了,算是我们交了一笔学费。”郑志荣回答。
“好,你们有勇气,有魄力,我们相信你们!”专家们最后一锤定音。
“我国材料工业的一大革命”
研制任务终于揽了下来。对于郑志荣和合作伙伴来说,揽下这个项目,实际上不仅仅是提高自己公司的科技实力,而主要是为国争光,摆脱我国受制于发达国家的局面。因为在国际上,直径为250毫米的碳化硅密封环已很少见,研制直径为530毫米的碳化硅密封环无异是向世界科技顶峰攀登。
半年多的时间,郑志荣等投入了十分紧张的研制工作之中,购原材料、刻制模具、热处理等等,郑志荣忙得团团转。在车间里,在车上,他经常是喝点水吃点面包和饼干就权当充饥了。一段时间下来,郑志荣的脸变黑了变瘦了,以至朋友在路上碰到郑志荣都感到惊讶。又是半年多夜以继日的拼搏,郑志荣在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帮助下,终于研制成功了直径为530毫米的碳化硅密封环。消息传到上海,传到北京,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欢呼雀跃。一段时间,贺信贺电像雪片似地飞向“东新”公司,飞到郑志荣的手里。《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同时向世界宣布:530毫米反应烧结大直径碳化硅密封环在我国研制成功,是我国工程陶瓷材料工业的一大革命。
郑志荣成功了,然而却显得很平静,他开始了新的思考,一系列的成就接踵而至。郑志荣决定开发无压烧结碳化硅密封环项目,并先后列入温州市科技发展计划和省新产品试制计划、省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最终又获得成功。2005年4月,在郑志荣的带领下,公司还研制成功一种新型军工防腐材料。2005年11月,浙江东新密封公司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与浙江大学签下了863计划成果转让协议,承担了“陶瓷密封材料在航天航空中的应用研究”的课题项目。
创业者说>>
张向宁:中国的创业条件不错
见到张向宁,是在一次论坛活动上。11年前,大学尚未毕业,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他就创立了一个互联网公司——中国万网,当时他22岁。凭着实干,慢慢地公司做大了,有了一定的规模,在没有任何海外背景的前提下,美国的IDG即国际数据集团参股25%。国外投资的介入更是让人羡慕他的少年得志。
2000年,事业有成的张向宁又选择了再次创业:创办了天下互联网,任董事长与CEO。
“重新创业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因为一个成功并不意味着你就能够做成第二个成功。但是我这个人性格就是这样,我如果说有更大的目标的话,我一定要去追求。”虽然当时互联网处于寒冬时期,但是正是他这样执着的精神才迎来了如今事业的春天。
“我觉得中国现在正是创业的大好时机,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与国外相比,机会更多,市场也大。在中国,企业家要学会能够利用资本市场,来为自己的企业服务。” 张向宁对记者说:“不过,法制法规的不健全也确实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还需要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