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晓思:比章子怡更榜样
写这篇文章是有风险的。因为地球人都知道章子怡,而龚晓思几乎无人知晓。
在这个演艺明星主宰青年人梦想的时代,当曾轶可带着病态的“绵羊音”站在聚光灯下接受90后的欢呼和谩骂,我不知道该庆幸还是悲哀。
萨特说:存在即合理。哪怕存在多数很荒谬。
由于我的青春岁月适逢理想旗帜迎风飘扬的80年代,支撑生命的信念往往是一些很形而上的想法。不过幸运的是,这些想法超越了简单的物质欲望和成功主义。
直到几天前,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名为《青年创业中国强》的节目,一个来自成都的23岁的女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叫龚晓思,是个富二代。父母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92年怀揣着不足1000元钱来到成都打拼创业,一家人挤在一个20多平方米的斗室里,使她的童年充满了艰辛的磨砺。
于是,伴随着父母的艰苦创业,和所有没有背景的草根子弟一样,天资聪颖的龚晓思开始了大长今式的自我奋斗。8岁的时候她接触到国际象棋。因为天生的热爱和父母赋予她性格中的勤奋和坚韧,很快就崭露头角。10岁的时候成为全国青少年国际象棋比赛的亚军,四川省成人赛的冠军。后入选国家青少年队,13岁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棋协大师。
因为学习成绩优秀,棋类竞技成绩突出,外加在学生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领袖能力,2003年龚晓思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以全额奖学金破格录取。
进入大学后,龚晓思主修经济和东亚语言文化双学位,并在日本东京留学一年。本科毕业后,她来到香港,进入一家知名时尚企业成为设计师。与此同时,父母的企业到达了一个发展的转折期。她毅然地放弃了香港高薪的工作回到家乡,进入了建筑行业,开始全面接手家族的企业。
她说:“从五光十色的纽约,从香槟、超模、社会名流的时尚界,回到冰冷的钢筋水泥,回到农民工、塔吊、施工升降机的建筑界,我不管是内心历练,还是自我认知都经历了很大的蜕变。这两个相差十万八千里的行业,前者留下过我追梦的足迹和年轻的荒唐,而后者才是我真正梦想的烙印和脚踏实地的开始。”
龚晓思从18岁起经济独立。回到公司起步之初的那段日子,她没有经济来源,常常会为了节省两块钱的车费,而徒步行走2个小时。在拥挤的公车上,她总是大家,特别是年轻女孩子们躲避和厌烦的对象,因为在她们眼里她就是个头戴安全帽,浑身沾满黑乎乎机油的建筑工人。
一个陪她跑过几天工地,后来在香港做了同行的好朋友这样说龚晓思:“你知道我最佩服你哪一点吗?你那些开着名车,流连于cartier、gucci、d&g里一掷千金的朋友,和这些在钢筋水泥中大声说笑、大碗喝酒的伙计们,也许永远都没有机会见面,但你却可以淡然自如地行走其间。”
龚晓思最大的担心是,商界的现实和社会的复杂会泯灭她一直没变的童心和那份始终超越现实物质而存在的热血理想。但在现实的深刻锻造和感悟中,她获得了这个时代普遍缺乏的东西:信仰。她说:我们生长在一个物欲横流、金钱当道的年代,信仰象征一个伟大的道德准则——捍卫人人生而平等所拥有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就是一个没有灵魂和道德约束的躯壳,一个渺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