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C:不减产,三桶油心思各异
除了iphone,也许只有石油的价格能够引起如此广泛关注了。
OPEC会议甫一宣布“不减产”,继续维持石油日产量在3000万桶水平不变,国际油价立刻跳水。纽约原油在电子盘交易中一度暴跌8%至67.75美元,这是四年半以来首次跌破70美元关口。
世界各国第一时间紧急做出调整,以应对不减产带来的油价下跌。如中国自不减产决定的第二天,即11月29日起,汽油消费税从1元/升提高为1.12元/升,柴油的消费税则从0.8元/升提高为0.94元/升;俄罗斯方面也很快表示,将针对油价制定新的财政策略。
我国是石油消费大国。彭博社曾援引一家机构的数据称,仅在今年10月18日上午10点,各条海运路线上就有80艘巨型油轮奔向中国,而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平均每天向中国运输石油的油轮数量也仅为63艘。
而现在OPEC不减产的决定直接带来低位运行的油价,这对于我国从事石油经营、加工等业务的上游企业有负面影响,但对石油产品的下游产业,尤其是众多中小企业是重大利好。而对垄断油企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桶油”来说,这并不一定是好事。
三桶油损益各异
去年初,俄罗斯石油公司与中石油签署了对华长期供应原油协议。俄罗斯石油公司计划在25年内对华供应约3.65亿吨原油,总金额约达2700亿美元。国际市场油价下跌形势下,甚至连有些专家也开始担心了,高价时签的协议,现在油价降了,中国岂不要吃大亏?
“这种担心大可不必。”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说,“这种协议只是框架协议,不可能是按签协议时的固定价格交易。这种协议的交易价是取交易前三五天的平均值,这是国际上较普遍的做法。”
油价下跌,对于三桶油来说,最不利的是中海油,因为中海油上游比重较大,产业链不够完整,显然在这一过程中更受掣肘。中海油大部分营收仰仗上游业务,产的油只有一部分自己能消化,消化不了的要卖掉,油价下降,卖油收益自然就减少。
而最为利好的是中石化。中石化多半原油靠外部购买,包括从国外进口,或买中石油、中海油的。中石化下游炼化能力强,下游炼化和成品油销售业务等占比达七成以上。中石化炼出的成品油的价格是国家限定的,所以油价下跌会使其炼油环节的成本降低,而炼油收益不变,所以炼油环节利润更高。而其采油环节的油都是自己用,所以价格下跌对其基本没有影响。
中石油受到的影响相对居中,中石油以前和中海油一样上游较重,受油价波动影响较大。近年来,随着下游业务开拓,新建了一些炼厂,自产自炼能力增强。炼厂增多,从而减少了油价下跌带来的亏损,其内部链条实现了部分价值的转移。
因此,最该做出调整的是中海油,其将来应该努力实现上下游一体化,使产业链更加完整。“国外大的油企都如此,以保证其中某环节出现亏损,另一环节能够弥补上。”董秀成说。
趁机提高国际谈判地位
中海油总公司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陈卫东告诉本刊记者,每桶过百的高油价时期再也不会出现了,以前的高油价是中国经济发展支撑起来的,而现在中国的经济新常态已经不支持高油价了,石油也将回归一般商品属性。
与历史上任何一次油价下跌不同的是,这一次油价下跌是结构性的。可替代石油的技术和商品已经出现,如页岩气、页岩油。而地缘政治也将围绕资源的竞争转为围绕市场竞争来展开,这就解释了胡温时代胡锦涛去了五次俄罗斯,一次能源协议都没签下来,而现在习近平去了一次就签署了协议的原因。
美国能源逐渐独立,甚至由进口国向出口国转型,全球能源供应充足的态势已经形成。另外,俄罗斯的东部战略也已实施,能源供给已经不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软肋,只要全球自由贸易体系正常运转,中国就不会有能源安全问题。陈卫东说,OPEC不减产更是无形中突显了中国的市场地位的重要性,中国应该意识到这个优势并且做出相应调整,趁机提高中国的国际谈判地位。
抓住海外投资良机
中国在OPEC决定不减产第二天就开始提高成品油消费税,在百姓看来不可理喻,但在很多专家看来是必要的反应。此举主要目的是为了调整能源结构,保护清洁能源的发展,增加新能源的比例。
陈卫东称,欧洲成品油价的70%是税,这是用经济手段促使节能减排。成品油消费税提高带来的新增收入主要用于治理环境污染,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等,对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有着重要意义。不过此次消费税调整仅为微调,未来将有更多改革措施出台,或扩围至生产端。
但在OPEC不减产带来油价下跌的关键时刻,我们的目光应该转向国外。曾经,涉及金额最大的一笔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即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曾引广为关注,并购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能源威胁论”。而现在低迷的油价会让全球微妙的政治思维和意识形态弱化,给中国企业出海并购带来良机。
在国际油价寻找再平衡的过程中,一些国际石油公司也在做一些调整战略,以实现资本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国际市场上会出现各种并购、资产剥离或出售等情况。
油价下跌是谈判的有利因素,中国国有、民营油企应该趁机考虑并购海外公司,尤其是在某一领域或某个技术领域方面有专长的企业,作为技术和设备制造升级的储备。另外,中国需要谨慎控制库存,以免库存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