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日本官员,详解日本垃圾极致分类的经验
日本驻华大使馆经济部一等书记官井上直己
两年前,摄影师王久良将自己走过的400多个垃圾场圈在北京地图上,形成了一道将北京城包围起来的垃圾“七环”。
今天,这道垃圾“七环”还在蔓延。
但北京的垃圾处理反应弧太过漫长,执行力几乎为零。今年1月,北京首次上调了非居民垃圾处理费,针对企事业单位,将垃圾处理费从十几年前的25元/吨提高到300元/吨。而早在1993年,北京就出台了《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提出对“城市生活废弃物逐步实行分类收集”,但时隔20年,垃圾分类仍停留在多了几个“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字样的垃圾桶。
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垃圾不可回收?不太清楚。分了类的垃圾桶里的垃圾最后分别去向何处?答案是:分了也白分,最后混在一起焚烧处理。这就是目前中国的垃圾处理现状。
2000年,建设部确定北上广深,加上杭州、南京、厦门、桂林八个城市作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但是试点14年,几无进展。
与此同时,城市居民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市生活垃圾产量为671.69万吨,日产垃圾1.84万吨,且每年以8%的速度递增。但北京市的垃圾处理能力仅为每日1.041万吨,94%的生活垃圾,采用了落后的垃圾填埋方式。虽然近年来投入建了不少垃圾焚烧厂,但是在没有对垃圾进行严格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焚烧,对环境造成了隐患。
事实上,在国外,垃圾回收是利润很高的行业,但目前在国内,垃圾的分类、回收仍停滞不前。
大阪的垃圾焚烧厂看上去像是环球影城的一部分
为此,《中国企业家》杂志记者前不久随中国环境保护工作者访问团前往日本东京、京都、大阪、北海道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发现东京的垃圾焚烧厂就建在市中心。据了解,东京23个区共建有21个垃圾焚烧厂,3个不可燃垃圾处理厂,1个大件垃圾拆解厂。在工业城市大阪,舞洲的垃圾焚烧厂则是一座色彩缤纷的特色建筑,可以预约参观,初到大阪的游客误以为这是环球影城的一部分。
札幌市中沼再利用回收厂,女工在分拣车间手工分拣瓶子
位于北海道札幌市的中沼再生区是一个1998年建成的垃圾处理厂,一年可以处理2500吨垃圾,日均处理80吨,主要针对札幌市产生的塑料瓶、罐进行回收利用。在日本,一个饮料瓶要分成三部分进行回收:瓶盖、包装纸和瓶身。在垃圾手工分拣车间,记者看到操作工在流水线上迅速得将一个瓶子拆解、分离,之后对塑料瓶进行深度加工,做成用于制造薄膜、鸡蛋和水果包装盒、汽车脚垫或铺路的材料,连厂长和员工身上的制服也是塑料瓶深加工而成。厂长佐藤介绍,他们每年要参加政府组织的投标,只有竞标成功才能获得该地区的垃圾回收处理权。与中沼一起竞标的工厂在北海道有三家,去年他们就没有竞标成功。他们的目标是未来要达到4000吨的处理能力。
经过几十年,日本的垃圾处理能力清洁高效,东京有垃圾焚烧厂因垃圾减少而关停;日本的垃圾分类细化能力更是堪称极致,在神奈川县大和市印制的2014年度的家庭产生垃圾手册上,用14页篇幅对多达700种名目的垃圾进行了分类和回收说明。
日本的垃圾分类是如何推行的?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如何对名目繁多的垃圾进行回收利用?国内在垃圾处理问题上如何借鉴日本的经验?《中国企业家》杂志专访了日本驻华大使馆经济部一等书记官井上直己,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
民众意识觉醒促进垃圾分类
CE:日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垃圾问题,并开始实施分类措施?
井上直己:在市民层面开始有这样的意识,对垃圾进行分类,始于在日本各地进行的垃圾处理活动,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1971年发生在东京的垃圾战争。东京曾经试图将全部垃圾送到集中分布于江东区等海湾地区的垃圾焚烧厂,当时这些未经分类的垃圾中,残存有很多厨余垃圾的水分,由于很难进行完全的燃烧,最终造成黑烟,在海湾地区导致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与卫生问题。
为了减轻海湾地区的负担,东京的各个区尝试在自己区域内建造垃圾焚烧厂,杉并区也曾经计划建一个垃圾焚烧厂,但市民反对,最终没有建成。于是继续把大量的垃圾运往当时垃圾处理厂比较集中的江东区,但江东区的民众认为杉并区拒绝在自己的地区建立焚烧厂的态度是不公平的,所以与区长一起发起抗议活动,拒绝来自杉并区的垃圾,并最终造成了混乱,成为“东京垃圾战争”事件。市民举着旗子抗议,有人写道“Not in my backyard(不要建在我家后院)”。不仅在东京,在广岛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
1974年,在广岛发生了因垃圾处理不当造成的环境问题。当时,在曾经填埋过厨余垃圾的地块上建起了中学,之后在校园里发现了甲烷气体,这是很危险的。因此,第二年政府发布了紧急情况宣言,广岛在全国率先开始了五大种类垃圾的回收,分别是: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型垃圾、大型垃圾以及有害垃圾五种。
CE:广岛是最先开始做垃圾分类的?
井上直己:把垃圾一分为五进行回收的垃圾处理方式,广岛是最先开始的。更早在1930年,东京曾经做出了厨余垃圾和非厨余垃圾的分类,厨余垃圾被用于家禽喂养的饲料和农用肥。
日本分类回收瓶子的垃圾桶
CE:整个垃圾分类的演进发展过程是怎样的?广岛在把垃圾一分为五类之后,是如何继续细分为百种的?
井上直己:以东京为例,1930年东京做出垃圾二分类之后,在二战期间相关的回收分类活动是停止的,二战后1947年重新进行了分类,即厨余垃圾和其他的两分法。而在1961年,又暂停了分类活动,因为之后为了迎接奥运会(1964年),把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统一放在一个塑料桶里,这个桶能更好的保证街区没有味道,能为奥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但是毕竟是塑料制的,缺点是在塑料桶的底部会留下水分,垃圾处理变得很难,因为有了水分,难以燃烧,而且燃烧后会形成黑烟,形成公害。
另一方面,塑料制品的垃圾变得多起来。塑料垃圾的量太大,因为处理能力有限,无法全部在焚烧厂焚烧,因此决定不再焚烧,直接送到填埋场处理,只对腐烂的厨余垃圾进行燃烧处理。于是在1973年,有了新的分类方式: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分属于不可燃垃圾的塑料制品不被燃烧,而是被填埋,因此如果亲自到处理厂的话,经常会看到塑料袋在天上飞。
CE:新的分类方式是如何得到推广的?
井上直己: 以前是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后来变成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之后,当地居民也有一段混乱时期。即使现在,也有人在什么是可燃,什么是不可燃方面存在问题。当时,东京开展了很多对话、集会和说明会来解决这个问题。有记载,1937年4月到6月间,一共进行了1213回这样的说明会,有11万人参加。
之后的情况,以本九州为例,1993年开始回收罐子、瓶子,1994年回收大型垃圾,1997年开始把塑料饮料瓶进行分类回收,2002年起设立荧光灯管定点回收,等等。
CE:在垃圾分类和细分的过程中,背后推动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我看到一些回收厂成立,是不是回收开始有了利润,形成了循环,所以才促进了垃圾的回收利用?
井上直己: 因为焚烧垃圾这件事,在日本全国范围内曾有过很激烈的抗议活动,可能因为这方面的原因,使居民认识到垃圾问题就在自己的身边。你这次也看到了东京市中心的垃圾处理厂,包括这些处理厂在内,都经历过市民的抗议运动。
但毕竟垃圾处理厂是需要的,抗议之后,下一个问题是到底应该把这些垃圾放在哪,因此产生了这样的意识,尽量减少焚烧的过程,减少建立焚烧的工厂,减少填埋垃圾的处理地点。这些问题摆在眼前,并在这个基础上,开始进一步应对。
上述我提到在广岛发布了紧急宣言,其实在东京也颁布过这样的非常时期的宣言。在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因为垃圾处理造成的紧急的环境问题,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社会的广泛认识,从而在解决垃圾问题上达成了一致。
CE:东京市中心的垃圾焚烧长在经历了民众的反对之后,最终是如何达成协议的?
井上直己:当地居民担心的问题是,搬运垃圾的车辆给孩子带来的安全问题,以及车辆排放的尾气,还有噪音。焚烧厂和居民的协议内容包括,晚上睡觉的时间,这些车不进行搬运。而且当时居民很担心燃烧时产生的烟的污染情况,所以对于烟囱里面的物质进行测量,并把这个数据实时并详细得公布给附近的居民。而且,对于国家没有限制的污染物质,通过自身测量、自身制定标准的方式,进行了监测标准的叠加。在原来的基础上叠加进一步的检测规定,也被加进这些协定里面。
东京的垃圾焚烧厂建在市中心
CE:为什么会考虑在市中心建立垃圾焚烧厂,方便回收居民垃圾是一方面,是否也借此证明垃圾回收是安全清洁的,有没有这样的考虑?
井上直己:上述提到的东京垃圾战争,市民在抵抗运动中产生了两个理念:第一是在自己的区里进行自处理;第二是带来麻烦的事情让大家公平的去承担。自区的垃圾不拿到别的区处理,而是在自己的区内建立垃圾处理厂的原则,包括涩谷、池袋这些比较繁华的地区也必须有自己的处理设备和处理厂。焚烧厂是安全清洁的,这一点在建设之前就已经向居民说明了。
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合力推进实施
CE:日本在垃圾回收和处理的过程中,是自上而下的方式,还是从村、町往上的自下而上的方式?
井上直己:这两点我觉得都有。在大的方针上由政府主导制定,但是具体到垃圾的处理方式,还是要由日本市、町、村的地方政府负责的,具体的垃圾处理方式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去应对。除了地方政府以外,我想强调处于基层的市、町、村的自治体、自治会等民间自发组织所发挥的作用。
比如说我住的地方就有自治会,他们会和当地的政府、学校、商人联合起来,为我们住的那个地区的生活安全服务。我母亲也是自治会的会员,也会参加相关的各种各样的活动。主要是在她平常下班之后,或者节假日的时候,自发的去参加。自治会的作用,比如说对循环利用的意义进行宣传,他们会定期向周围的居民发宣传的册子,也会和地方政府一起举办说明会。
CE:除了垃圾焚烧以外,还有哪些处理垃圾的方法,能否系统介绍一下?
井上直己:没有了。处理垃圾的方式,一共只有两种,一种是填埋,垃圾来到焚烧厂,通过焚烧进行减量,最后是填埋。也有一些垃圾不做中间处理直接被拿到填埋场。如果是填埋的话,在安全层面需要考虑到如何通过一些手段使其更加安全,或者在体积方面通过一些处理,降低它的体积。另一种就是对垃圾加以利用。
关于垃圾焚烧,还有一点,可以把垃圾烧成灰以后再进行熔解,大幅度减小它的体积并使其变成熔渣。熔渣最终将被封在玻璃状的固体里,所以其中的污染成分不会外流。这样填埋或者被重新利用于道路铺修等也很安全。
CE:有媒体报道,东京23个区的垃圾处理厂,因为有一些区域垃圾产量减少,出现了关停的情况?
井上直己:我调查了一下,东京的大田区有一个工厂,里面有两个焚烧厂,当时曾经考虑对两个焚烧厂分别进行重建,因为垃圾数量减少,最终只对一个焚烧厂进行了重建,另一个不予重建,停止运营。
据我了解的情况,东京23个区一共有21个焚烧工厂,其他有3个不可燃垃圾的处理厂,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垃圾解体的拆解工厂,一共是25个处理厂。
关于垃圾减少,我认为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在泡沫经济过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减速导致了相应的垃圾处于减少的趋势,另一个原因,日本的循环利用进程得到了推进,致使可燃烧垃圾的数量减少。此外,在日本出台了包装容器循环利用法,使容器包装更加轻薄,重量也变得更轻。
政府、生产者、消费者共担回收费用
CE:垃圾回收涉及到的费用,对地方政府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政府在这方面是怎么解决的?
井上直己:以日本环保城市北九州为例,除了可燃垃圾的回收需要收费之外,资源性垃圾的回收也是收费的,比如回收家庭产生的可燃垃圾,一个45升的袋子收费50日元(相当于3元人民币),在资源性垃圾方面,用于回收塑料容器包装、金属罐、玻璃瓶、塑料瓶的一个25升的袋子收费12日元(相当于0.7元人民币)。家具之类的大型垃圾收费在300-1000日元之间,如果是个人自行送到垃圾处理单位,100公斤收费100日元。回收的种类越多回收处理的成本越大,所以该市的方针是让市民分担回收费用。
但是在我住的地方,可再生资源的回收是不收钱的,这个是根据各个地方的情况来决定的。
具体到地方政府如何解决回收费用的问题,一共有三种情况:第一,对回收的过程进行收费,比如说北九州的回收体系。第二,对可回收资源进行转卖、贩卖。比如说塑料、铁等,卖给回收厂后会有相应的所得,现在的情况来看,贩卖的价格每年都在增加。第三,分类回收资源性垃圾,会减少地方政府运行的焚烧厂处理垃圾的数量,焚烧厂因此成本降低,也能够抵消一些回收费用。
此外,容器回收法规定,一部分费用是由政府承担,还有一部分由生产者承担,其中有一部分回收费用包含在产品价格里面。
CE:这次我们参观了北海道札幌市的一个垃圾处理厂,像这样的环保企业,是如何和政府合作的?政府是否会提供一些补贴?
井上直己:市民产出的垃圾是由市、町、村进行回收的,市、町、村回收以后,由政府委托相关的企业进行处理,政府是不补贴的。企业产出的废弃物,会交由民间的处理工厂进行处理,在柴油的燃料税等税收方面和融资方面有优惠措施。
在我的印象里,现阶段,包括进行废物处理的企业、循环再利用的企业,他们本身的利益可以通过企业活动保证,所以没有必要通过特别的措施或者方式去鼓励他们更多的介入这个行业,或者增加更多的企业。
垃圾不分类直接焚烧的隐患
CE:日本的垃圾焚烧是在严格的分类基础之上的,而中国目前的情况是,垃圾实际上没有分类就进行焚烧,会带来哪些问题?
井上直己:在分类不好的情况下焚烧,可能会有四个问题。第一个,厨余垃圾的水分将直接导致其很难燃烧,即使烧了也会冒出黑烟,黑烟含有污染物质。第二个是不完全燃烧,会导致最终填埋处理的时候发生卫生问题,比如说会有很多苍蝇,会有恶臭产生。第三个是燃烧塑料袋、塑料制品的时候会产生致癌性的二恶英。如果用高温效能比较好的燃烧设备,是不会产生二恶英的,但如果是比较陈旧的机器设备的话,会产生二恶英,对环境造成污染。第四个就是在垃圾中混入的金属物质,在燃烧的过程中会溶解,会很容易粘在燃烧炉的炉底,这样就会形成一些问题。比如说现在日本比较普遍的,燃烧炉的底部是可以活动的,相当于有铁板在把垃圾一段一段地往一个方向推,但是如果炉底粘了钢铁,或者钢铁沉在底下不动的话,在维修方面成本也会非常高。
CE:中国垃圾分类的链条有多个部门的参与,比如说垃圾清运处理是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负责的,废旧物品回收、再生资源利用是生物部门,还有环保部门和卫生部门。日本在垃圾分类链条上,是否也存在多部门交叉管理,具体如何协作?
井上直己:在日本,垃圾分为市民产出的一般废弃物和企业产出的产业废弃物两种,一般废弃物由市、町、村这些行政主体负责,企业产出的产业废弃物由县(相当于中国的省)负责。无论是哪一种,各自的环保部门都有所对应的服务处理部门对应负责,统一管理下的效率性与机动性也很强。
CE:中日两国目前在垃圾处理方面有哪些合作的项目?
井上直己:最近有两个项目,一个是建设循环社会方面的经济项目,该项目致力于推进废物的正确管理(废弃和处置),是中国环保部和日中友好环保中心、日本国际协力机构自2008年开始合作的,去年已经结束了。还有一个项目是发改委和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合作的“城市典型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及示范试点项目”,2015年结束。我希望两国在建设循环社会方面继续开展合作。
日本垃圾处理提升空间:重拾2R
CE:日本在垃圾处理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改进?
井上直己: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提倡3R:Reduce(减量化),Reuse(再使用), Recycle(再生利用),但现在在废弃物处理方面,只重视的一个R——Recycle,就是循环利用,大家都在做循环利用,但是前两个R好像被忽视了。
这两个R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减量,尽量不排放垃圾,或者不买会排放大量垃圾的东西,然后排出的垃圾要尽可能更多的使用,使用完了以后,实在不行再到第三个环节重新利用。正是因为之前大家都把目光锁定在第三点循环利用上,所以日本现在要重拾之前的两个点,相关的环保机构和组织也在努力的得促进相关企业参与到“2R”的活动之中。
CE:您是70年代生人,就您个人的经验来说,从小是怎么做垃圾分类的?是怎么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的?
井上直己:我自己有这个意识是在小学生的时候。那时,市政府开始更加细致的回收罐子、塑料瓶、纸张、废电池等近10种有价值的资源。在学校也学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包括世界资源会走向枯竭、大规模森林采伐等现状,学校也督促大家回到家里采取措施,而且小孩子受到学校的影响,在家里一般会率先的尝试进行分类,孩子们会当各家的“环保部长”。
我有印象的一个场景,好像是在我10岁左右,街道上放着好几个回收箱,邻居三三五五聚在一起。他们一般都在各家分好了以后,拿着袋子放到各自的盒子里面。我自己很享受这个像游戏一样的区分过程,很好玩。其实最累的是把它们拿到回收的地方,在我家,因为到底是谁拿过去,我父母也经常吵架。
CE:有没有一些东西总是不知道该怎么分类?
井上直己:有的。各地都有一个手册,关于分类,有详细的说明。比如换气扇,是不可燃的,吉他是可燃烧的,课本是资源A类,诸如此类。